找到相关内容137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禅宗历史上的“方便通经”(续)

    来看,都与可师一脉相承(此意下叙)。因此不能只就其有文疏一条而斥为经师之学,与可师正传相对。照法冲传的说法,达磨的楞伽传宗,慧育一流才是不主张会通经教而唯守静默心行的作风。慧可及其所传,无论是“口说玄理...宗慧可、法冲一系的旧传,《楞伽师资记》一面说神秀的禅风是“禅灯默照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不出文记”的,又记其“假言显理,顺理而契”,说明神秀的宗趣虽是重于“心行”的,但不是惠育一流“受道心行,口未曾说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868801.html
  • 湘山宗慧禅师及其《牧牛歌》

    任运度脱众生(“枯木枝头花灿烂”)的无缘大慈悲心行,也就是禅宗所说破了生死牢关后的境界。  禅宗虽然根本上不讲次第,但在方便上也不废次第,宗慧禅师的《牧牛歌》在本无次第的禅修中巧立次第,的确为许多久参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2268957.html
  • 天台佛学的入世精神

    的殊胜性的。他所说的“心”,不是什么“真如之心”,而就是凡俗众生自己现实存在的“一念识心”。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中有云:“诸佛解脱当于何求?答曰: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”(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中《文殊师利问...

    张风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1169062.html
  •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

    作了区分,“随事贪欲共心生,即是识事,即是‘行’。‘行’诳心故名‘无明’。”也就是说,“无明”只是心行的表现之一,而不是“心”的全体;十二因缘可以从“无明”开端,但其不是最后的本原,其因果系列追思到底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0169208.html
  • “十广大佛事”之研究—以《华严经·佛不思议法品》为中心(上)

    意业轮(记心轮)、正教轮转法轮行佛事。神通轮别名神变轮,是由佛的身业所现之种种神变,使众生生起正信。意业轮即佛之意业,能分别众生心行的差别,后以口业行使教诫而令众生修行,即为正教轮,正教轮又称为教诫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11169279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学佛的次第

    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。摄律仪戒断一切恶,摄善法戒积集一切善,饶益有情戒摄受一切众生。声闻戒与菩萨戒的差别在那里呢?《分别经论》卷二说:声闻戒,重视形式,动则越仪,有如膝上花,动则解散;菩萨戒,重视心行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069465.html
  •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(并序)

    。欲明诸佛说法常依二谛。用表受戒出家者必知二谛为宗归也。何者。以身口二业。动必依相。相为俗有。心行所期。离相为本。本为出道之所依也。故二寸为准的量相。上坛四角各立师子。背上有孔。欲行事时必施尊仪。上安...

    道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2369594.html
  • 释门归敬仪

    此文。捡此心行铿然不动可谓上智。下愚中流之人义有向背。故经云。今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。此真用行供养佛人。经云。随顺我语名供养佛。书云。闻谏如流。斯言可录。狠戾不信。恶马难调。命尽计穷。会思此告抚膺多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069603.html
  • 比较宗教学(2)

    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与外在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相互接触。  (七)受:即是由接触外境所感受到的苦及乐的心境。  (八)爱:即是由厌苦喜乐而贪染五欲诸事的心行。  (九)取:即是因了欲爱而对贪染诸境所起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5769631.html
  • 空性与暴力:龙树、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不期而遇的交谈

    十八品?第7颂中所阐明的:   诸法实相者,心行言语断;无生亦无灭,寂灭如涅盘。   「本来面目」只有在「心所行境」(梵citta-gocara)以及言语活动之「所诠」(梵abhidheya)停止运作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0369899.html